(资料图)
是“账号”还是“帐号”?近日,某高校邮件登录系统页面中词语错用,引发关注。与这则新闻相关联的另一个消息是,多家社交软件和互联网平台登录页面相关表述中,将“账号”错用为“帐号”。今年7月以来,在国家语委的关注及推动下,相关社交软件和互联网平台已相继改“帐号”为“账号”。(8月16日《光明日报》)
围绕“账号”还是“帐号”的讨论,让人们厘清了“算账”“账号”与“蚊帐”“营帐”的用字区别,从而认知并矫正了在“解封帐号”、“帐号与安全”、“注销帐号”中对“帐”的别字错用偏差。这其实不只是对一个高频常用别字的拨乱反正,由其冲上热搜带动的相关讨论更充满积极意义。
厘清“账号”与“帐号”的正误,主要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里面只有“账号”而无“帐号”。而对于“帐”的两个释义:一是指“用布、纱或绸子等做成的遮蔽用的东西”,如“蚊帐”“营帐”等;二是旧同“账”。 《辞源》为此释义:“账,古作帐,后人避免与帷帐之义相混,另造‘账’以代之。”古人常把账目记在布帛上挂起来以保存,所以引申出账目、账簿、债权债务等义。由此看来,古时确有“帐”同(通)“账”的情形,但自有了“账”字之后,账目、账簿、账单等与金钱、货币相关的事物,就有了专用“账”字,“帐”同(通)“账”的情形就此终结。
厘清“账”与“帐”区别的较真过程,实际上也涉及到中国一种常用的造字方法:形声字。即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的复合文字。它是建立在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方法基础上形成的,在现今使用的中国汉字中,形声字占90%以上。了解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在内的造字方法,可以知晓中国汉字源远流长和华夏祖先的聪颖智慧。传播汉字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就当懂得汉字构造、准确读音释义、正确规范使用。
当今的互联网技术,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同时也为现代社会的语言交流和词汇发展带来机遇。现实中的“旧词新义”现象十分普遍,被人们生编硬造或灌注新词义的网络词语屡见不鲜,这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汉语言词汇,但同时也挑战了民族语言的规范使用和准确释义,造成语义歧义和使用乱象。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相关部门这两年已根据约定俗成原则审慎对高频网络语言进行了梳理规范,以达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之功效。
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公共服务行业以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服务用字。当下,在网络语境中的用字用词不规范的现象亟待关注。比如,不少人还分不清“登陆”与“登录”、“充”与“冲”、“定金”与“订金”等的区别。这同样需要咬文嚼字、追根溯源的较真劲头。要建立发现和纠正错别字的专业机制,赋予其订正不易辨析汉字、矫正常用错别字的监督把关责任;包括专门机构、专业人士、网络平台和广大网民在内,都要担负起规范使用汉字、净化网语环境、矫正错别字、讲好汉语言故事的职责使命。(张玉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