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市各高校坚持“节水优先”方针,按照《北京市节水条例》和《北京市“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等相关要求,大力开展绿色学校创建和节水型高校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在建设节水型社会中的先行示范作用,推动教育系统节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资料图】
强化组织保障 推动节水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
一直以来,北京高校高度重视节水工作。为进一步加强节水型校园建设,培养节水型人才、服务节水型社会,各高校不断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节水管理机构,强化人员配备,落实工作职责,建立健全节水管理制度,制定节水年度实施计划,将节水工作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绿色学校创建等工作中统筹推进。
“关键是要念好‘管、改、育、研’四字经,做到智慧节水、机制节水、合同节水三结合。”北京交通大学相关负责人在介绍学校节水经验时表示。近年来,北京交通大学坚持顶层设计,成立了以主管校长为组长的节约型校园建设领导小组,设置能源管理办公室,负责节能节水具体工作,建有专职和兼职节能节水队伍分层管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节能节水管理体系,并健全节能节水规章制度十余项。学校坚持工程建设、宣传教育、日常管理、学科支撑齐发力,在建筑面积和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实现了人均用水量逐年下降,连续16年被评为“北京市节约用水先进单位”,三次荣获“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先进单位”称号。
科技赋能节水 提高精细化管理
近年来,北京高校通过鼓励安装使用二级水效以上的节水设备和器具、积极推广智慧节水系统应用、推进非常规水源利用、加强校园老旧管网改造、开展校园科学灌溉绿化、强化重点用水环节管理、全过程节水监管等措施,不断提升用水节水精细化管理水平。
北京工业大学以科技为先导,着力提高校园水资源利用效率,产生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立足于智能感知、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支撑,采用“基础系统+聚合服务+融合应用+移动物联”模式,建设能源监控与智慧后勤物联网应用平台系统,实施用水漏损监测、水压和水温数据实时监测、无负压供水设备监测等项目,为校园节水、节电、安全用能提供了有力支持。
海绵校园、智慧平台、智慧泵房……首都师范大学以创建节水型典范高校为契机,不断加强设施技改,落实节水环保。十三五”期间,学校投入经费约1.55亿元,完成了建筑结构围护工程、供水系统等308项节能降耗改造项目,形成了“建‘海绵校园’收集雨水、建信息平台智能监管、改供水管线防止漏损、建智慧泵房精准控水、改排污设施严控排放”的学校特色节水路径。据悉,铺设良乡校区中水管线、卫生间冲厕与校园绿化采用再生水,自2016年实施至今已节约自来水294014吨。校本部、北校区及东校区分别建有中水站,每年制造并使用中水约69667吨,全部投入了校园绿化灌溉。节水型高校建设前后,全校年用水量从2019年的836433m³降至2022年的625250m³,下降约25.2%。
发挥高校优势 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为进一步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各高校不断加强相关学科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和节水技术研究,推动节水技术工艺创新和节水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节水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坚持技术创新导向,建设了综合节水实训基地,包括现代节水灌溉实训区、水利工程展示区和建筑节水实训区,开设了精准灌溉系统自动化控制、雨水的高效利用、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技术等项目课程,有力推动了产学研结合。首都师范大学通过开设水科学教学、举办水科学论坛、组织惜水创意活动等方式,开展与水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加强学研培养,启迪学生惜水智慧。作为教育部直属的以“能源、电力”为学科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开设了“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学与水资源工程”等专业,以学科支撑优势助力节约型校园建设。
强化宣传教育 营造浓厚节水氛围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宣传教育引领。各高校持续加强市情水情教育,开展常态化节水宣传和节水知识普及,动员全体师生开展深入、持久、自觉的节水行动,培育浓厚节水校园文化,形成“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良好氛围。
北京交通大学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开设节约用水相关课程,组织拍摄节水专题宣传片“水滴宝宝的交大之旅”在校园公共媒介投放展示,学校后勤集团开发“思源”饮用水,瓶身LOGO上添加了“践行‘光瓶行动’,带走半瓶水 节约不浪费”字样,提醒大家养成节水习惯,传承节水文化。北京工业大学坚持党团引领,从党支部、学生社团、学院学部多层面开展节能减排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宣传节水知识和理念,每年举办“节水宣传周”活动,由学生设计节水作品发布展示,打造“沉浸式”宣传教育氛围,让“节约资源”理念入脑入心。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积极开展“养成节水好习惯,树立绿色新风尚”“珍惜水、爱护水”等主题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节水氛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