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字帝国》系列的长篇新作,《狂热》延续了系列作品中一贯的主题:本世纪初青年人的写作和生活。而作为这一时期写作运动的“核心”,以“新概念”作文大赛为原型的“青文赛”,在小说中则成了一根核心线索,串联起了包括全天然、陆篆、秦襄在内的诸多80后写作者,在2000年至2009年这将近十年的时间中,因为写作或多或少被改变的人生轨迹,王若虚在书中使用了“80后文学狂热期”来概括这一时间段内文学的繁盛面貌。
《狂热》
王若虚 著
(资料图片)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在第一章“头角”中,“青文赛”和《笔迹》杂志为高中生全天然、陆篆等人打开了一扇通往外界的窗户,而正是这样的一个个怀揣文学梦想的年轻人,才有了后来的“80后文学狂热期”。在《狂热》一书中,坐标上海的青文赛无疑是一切的起点,它好似一场盛宴,吸引了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人齐聚上海滕州路招待所,他们犹如一群蜜蜂,相聚于上海,在盛宴上采撷花蜜,再飞回各自的巢穴,而翅膀上已经沾上了不一样的光辉。于是我们看到,不管是章节标题中出现的全天然、陆篆、秦襄,还是文本内部塑造的其他人物,诸如艾苦、朱颜、毛琦等,其人生轨迹或多或少都在青文赛之后被改变了。其中既有成为畅销书作家的毛琦,也有在文学领域“挣扎”的全天然、鹿原等人,前者吸引了大众的目光,而后者或许才是大多数青文赛作者的人生常态。王若虚以“普通人”的视角展开80后文学青年的生活,揭开了文学狂热的时代浪潮下被遮蔽的另一个写作群体,其中以全天然和鹿原为代表,前者一度混迹于网络论坛,后者则进入湖南的民营杂志工作,以自己的方式追逐文学梦想。这种对普通写作者生活的呈现,形成了《狂热》一书的写作基调。
王若虚坦言:“《狂热》不是奔着畅销书去的,而是表现自己所处的时代,完成自己的使命。”作为80后作家,王若虚本人亦通过“新概念”作文大赛步入文学创作道路,因此,他天然地更加贴近80后写作者的生活经验。相较于通过新概念成名的韩寒和郭敬明,更多的参赛者在之后并没有走上职业写作的道路,或者无法获得韩郭二人的关注度,而对这一部分人的描写,则是《狂热》这本书始终致力于贴近的地方。这或许就是王若虚口中的“使命”——作为“80后文学狂热期”的亲历者,已经登上山巅的“王者”早已为大众熟知,而组成这一文学山脉的其他不显眼的支脉,才是他在《狂热》中试图为大众展现的地方。
在《狂热》一书中,王若虚频繁使用穿插描写和片段交错的叙事来关注人物命运。在跨度将近十年的时间内,各个人物逐一登场,在短暂汇合于滕州路招待所后,又重回各自的生活。王若虚在叙事中有条不紊地将一个个人物的命运和遭遇穿插其中,交错进行,但始终紧紧围绕着“青文赛”进行。有趣的是,对比赛本身的描述并不多,但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仿佛那是一片笼罩在所有人头顶上的天空,一旦你曾置身其下,就再也无法真正逃离它的影响。而青文赛的影响力,更多地体现在年轻人私下的交流中,包括“小沙龙”餐馆的聚会、网络论坛上的论战、青文赛作者排名榜等,某种意义上来说,青文赛作为比赛,好似一场将各路写作者聚集在一起的盛宴,青文赛结束之后,年轻人的写作生涯才刚刚开始。而青文赛的影响力,正是依靠这种“民间交流”的形式得以持续的。
与《文字帝国》短篇作品中聚焦几个主要人物不同,长篇作品《狂热》出场人物众多,王若虚以全天然、鹿原、秦襄三个主要人物为视角,在描写他们与文学有关的故事的同时,亦穿插描写了许多次要人物的故事,主线复线交错进行,编织出了一幅“文学狂热”的图景。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与以往描写靠文学作品一战成名的“神话故事”不同,在王若虚编织的图景中,既有文学繁荣的盛景,亦有对盛景下个体的挣扎和困顿的描述,它更像一幅忠实于原景的素描。其中秦襄作为第一届青文赛选手,始终秉持自己内心对文学标准的看法,因而错过了一些机会,而鹿原在湖南的民营公司做编辑,亦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正是这些不太光鲜的,甚至是充满挫折的人生经历,组成了真实的“80后文学狂热期”的写作者的百景图。
上海是青文赛的举办地点,正如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所说的那样: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上海在《狂热》中无疑也起到了相似的作用。某种意义上来说,上海青文赛对那些参赛的年轻人影响的深远,丝毫不亚于巴黎之于海明威。
正如李浩所说,《狂热》“写下了一种年轻和时代生活,他们的文学梦想和燃烧的青春”,而对“时代”脉搏的把握,正是《狂热》一书最出彩的地方。关于文学的梦想在每个时代都不少见,如何把握21世纪初80后写作者对文学理想的追求,对作者本身的写作和生活经验有着一定的要求。王若虚在序言中称,他认为“80后文学狂热期”,即“作者狂热,读者狂热,出版商也狂热”,而作为这一切的亲历者,他有着足够多的素材和经验来为读者娓娓道来这一时期写作者的故事。从2000年青文赛开始,往后十余年间,整个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而文学也顺应着这种发展,这一时期的写作者,他们本身在经历出版业日渐繁荣的巨大时代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挫折。他们当中有人奋力在竞争激烈的出版业生存,有人在论战中因坚守自己的观点从而错失机遇,更多的写作者如盐撒入水中般消失不见。作为“80后文学狂热期”亲历者的王若虚,将笔下的人物在时代中的行动进行了立体的刻画,于是我们从中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文学盛景和盛景之下青年写作者的生存状态。
作为对时代的一种反映,《狂热》中最值得书写的可能并不是青文赛本身,而是因青文赛相聚而后又奔向各地的青年写作者的故事。他们相聚上海,相聚青文赛,又带着对文学的热爱和理想奔赴各地,偶有相聚,亦有争论,但无论如何,正如小说的名字一样,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对文学的狂热和执着。
作者:水笑莹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